宝宝晚间爱哭闹真是家长们的一把辛酸泪。每个天色渐暗就得警醒,随时准备迎接来自宝宝的嘶吼“宣战”。也许没经历过的家长并不会了解,为什么那么小的孩子哭的时间可以持续那么长,而且一个晚上还不止是一次,总是莫名其妙就开始哭。 不但如此,哭太久还会出现浑身青紫,让爸爸妈妈们不仅担忧孩子就这样一口气喘不过来,失去意识。

孩子晚上爱哭闹,临床上属于“夜啼”,多见于新生儿至1岁以内的小朋友。一般上,夜啼的小朋友在白天可以安静入睡,唯有入夜后开始啼哭不安,时哭时止;也有的会在每个晚上定时啼哭,甚至可以从天黑闹到天亮。



孩子爱哭闹,是生病了吗?

对于尚未发育出语言表达能力的新生与婴幼儿们,啼哭是他们表达需求或痛苦的生理活动。哭是新生儿出世的第一语言,是他们开始独立呼吸的标志、对环境的反射性反应,也可能是因为生理需求引起的自然表现。

因此,尚未有沟通能力的宝宝们会通过哭声、表情与肢体动作来告诉爸爸妈妈他们的想法与需求,包括‘冷、热、饿、尿、便、困、怕’,在爸爸妈妈找到并解决导致哭闹的因素后很快就可以停止啼哭的,属于宝宝们的生理反应。

病理性的哭闹则是宝宝每晚到了固定时间,尤其是半夜,出现爸爸妈妈无法安抚的持续性啼哭,孩子哭完后可以继续睡,而且不影响之后的睡眠。



从中医的角度看宝宝夜啼

1. 上半夜爱哭的宝宝多脾寒

宝宝的脾胃还在发育中,肚子容易着凉。如果宝宝的肚子吹到风、或吃了生冷食品,寒凉直入脾胃,脾胃处于虚寒的状态,引起肚子不适。加上夜间属阴,晚上气温下降,阴寒的温度加重宝宝脾胃里的虚寒,所以宝宝们因肚子不舒服而睡不安稳。脾寒的宝宝多数会哭声低微、哭闹时弯腰蜷腿脸色青白、喜欢趴着睡、腹部凉。

2. 下半夜爱哭的宝宝多心热

火气通于心,心热的宝宝大部分都有‘上火’的表现,白天烦躁不安,晚上哭闹不止。一般上选择母乳喂养的妈妈们在吃了辛辣、煎炸或不易消化的食品后,其母乳的性质转为热性,而宝宝们吃了带有热性的母乳就容易发热,也或者是爸爸妈妈因担心宝宝着凉而让宝宝穿过于厚重的衣物,造成宝宝体内的热能无法及时散出,形成郁热,扰乱心神,引起宝宝们烦躁哭闹。常见心热的宝宝们脸色赤红、哭声响亮、翻来覆去难以入睡、情绪急躁

3. 睡不安稳的宝宝多食积

婴幼儿的脾胃发育不全,所以能消化的饮食物量有限。爸爸妈妈的过度喂食只会给宝宝们本就发育不完全的脾胃增加负担、直接伤害脾胃,形成积食。积食的宝宝们多数肚子胀、频频夜醒哭闹、睡不踏实、还会伴随大便酸臭、没有食欲,积食严重的甚至引起发烧。

4. 易惊醒的宝宝多受惊吓

中医认为,宝宝月龄小,各脏腑机能都还没发育完善,血气较弱,心神稚嫩,对外界的异常响动非常敏感脆弱。当白天受到的刺激太多(例如:去嘈杂多人的场合、在睡觉时突然被响声惊醒),心神被扰乱,容易导致宝宝们受惊。受惊后的宝宝们多数表情异常紧张、在梦中啼哭、睡不安稳,过度受惊吓甚至还会面色青灰。



防止宝宝夜啼的方法

1. 爸爸妈妈多与宝宝肌肤接触

宝宝们喜欢被抚摸,肌肤接触可以让宝宝安心,给宝宝最直观的感官体验。当爸爸妈妈怀抱着自己的宝宝,透过皮肤紧贴着皮肤的亲密互动促进双方的情感交流,达到稳定孩子情绪、给予宝宝充分的安全及满足感,从而减少宝宝哭闹。

2. 爸爸妈妈在白天不要带宝宝到过于嘈杂的场合,睡前不要和宝宝玩刺激的游戏

白天带宝宝到过于嘈杂的环境会影响宝宝的情绪,很容易让宝宝受到惊吓经常夜啼的小朋友应该按时睡觉。在睡前的半至一个小时,爸爸妈妈避免过度逗弄孩子,也不要和宝宝玩刺激性的游戏,以免宝宝因过于兴奋或情绪紧张,难以入睡。

3. 临睡前不要喂得太饱

宝宝的脾胃功能有限过度喂食会导致宝宝消化不及时,影响孩子的消化功能。不仅如此临睡前让宝宝吃太饱还会影响宝宝的睡眠,未完全消化的饮食增加脾胃的负担反而让孩子因为腹部胀满不适而睡不安稳。

4. 宝宝肚子受凉后可以温敷肚脐

对于肚子容易受凉的宝宝,爸爸妈妈可以用块毛巾裹好温水袋后敷在宝宝的肚脐周围或者将手心搓热后敷在宝宝的肚子上以缓解宝宝们的不适。平时也得注意做好宝宝们的腹部保暖,尤其晚上睡觉时一定不要让宝宝踢被子,以免再次受凉

 

此文章还有以下语言版本: English (英语) Melayu (Malay)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