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到“春夏养阳”。春天(2-4月)是肝气升发的季节,也是适合补阳的时节。其中,中医调理的方法就是艾灸。当然,艾灸不会只是适合在春天使用,它可以是养生的方法之一,所以常年都可操作。

艾灸这个词,个别来讲就是指艾与灸。艾是艾叶做成艾绒作为原料。灸是用火点燃艾绒之后靠近穴位,通过温热的刺激,在局部温熏穴位达到治疗效果。



艾灸可以是:

1. 直接灸

2. 间接灸



操作方法有:

1. 艾柱灸

2. 艾条灸

3. 温针灸

操作时可以手持或者使用艾灸仪器。手持一般是把艾柱或艾条末端施于穴位上方大概距离皮肤4-5cm, 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穴位。艾灸仪器通常是艾灸盒,把它放在平坦的皮肤表面。一般操作时间是15-30分钟。


春天阳气升发,人体阳气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泄。如过疏泄不畅,容易化火。根据五行理论,春天属木,肝气属木,如果疏泄不畅,肝气不舒,木克土,就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且,春天多雨,湿气重,容易发生湿邪困脾,引发肠道病。所以,我们进行艾灸时,会针对脾胃的穴位,加强脾胃的保健。

脾胃的穴位

1. 神厥穴

2. 气海穴

3. 足三里穴



艾灸的时间

1. 尽量选择白天艾灸。比如:中午,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段。做艾灸有利于扶正祛邪。

2. 尽量避免晚上艾灸。避免热扰心神,影响睡眠。

3. 每次灸15-30分钟,不适合灸太长时间。



艾灸注意事项

1. 艾灸适合用于寒性体质的人,因为艾灸是属于温法。热性体质的人或阴虚的人不可用艾灸。比如:热性便秘的人用了艾灸便秘加重。阴虚的人皮肤病用了艾灸皮肤溃疡加重。

2. 皮肤浅薄的部位不宜做艾灸,比如:面部。

3. 疲倦、饥饿、精神紧张时最好别做艾灸。

4. 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艾条稍微移动,不是固定在穴位上,避免伤皮肉。

5. 艾灸完,至少一个小时以上再洗澡,还要避免吹风受寒,如果灸量比较大,间隔的时间还要更长一些。因为艾灸时,身体表层的毛孔张开,假如立即洗澡吹风,会使病邪趁虚而入。

 

此文章还有以下语言版本: English (英语) Melayu (Malay)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