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普通的调味品,在华人的厨房里可以说是再常见不过了。它既能去腥增香,又是火锅、炒菜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但在中医师眼里,姜的身份却远远超出了普通调味品的范畴。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它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赋予了多重功效。

吃姜的时间点也很重要!这个可以查看另外一篇 – 晚上吃姜等于吃毒?


普通人眼里的姜

对于普通人来说,姜大多与日常饮食紧密相连。

  • 调味功能:炒菜时,放几片姜可以去腥提鲜;煮鱼、炖肉时,加点姜能让味道更香浓。
  • 日常保暖:寒冷的冬天,很多人会喝一杯热姜茶,觉得暖胃又驱寒。
  • 简单的民间偏方:感冒初期,用姜片熬水加红糖,被视为缓解风寒感冒的“妙方”。

不过,普通人往往停留在姜的“调味”和“驱寒”层面,未必深入了解它在中医理论中的作用和价值。


中医师眼里的姜

在中医的眼中,姜不仅仅是一种食材,它更是一味药材,尤其是在调理身体、平衡阴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姜的基本属性:

  • 性味归经:姜性温,味辛,归肺、脾、胃经。它的辛温之性,能够温中散寒、发汗解表、温肺止咳。
  • 种类划分:中医将姜分为生姜、干姜和炮姜三类,根据加工方式不同,它们的功效也各不相同:

~生姜
偏于解表散寒,用于风寒感冒、寒湿呕吐等。

~干姜
辛温作用更强,主要用于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多用于寒症较重者。

~炮姜
经过加工,重在温中止血,多用于寒性腹痛或寒性出血症状。


姜在日常养生中的妙用:

  • 生姜泡脚:用生姜煮水泡脚,能驱寒活血,缓解手脚冰凉。
  • 姜枣茶:用姜和大枣熬水,可补气血、养胃暖身,尤其适合女性经期调理。
  • 姜贴:中医常用姜片外敷,帮助缓解关节疼痛或寒性腹痛。

姜的其他部分除了生姜与干姜,姜的其他部分如姜皮和姜汁在中医中也有独特的作用。

  • 姜皮:姜皮性凉,善于利水消肿,常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 姜汁:姜汁具有较强的温散作用,可外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引起的头痛,也可内服化痰止咳。

总结:

普通人眼里的姜,是一种调味品和日常“驱寒利器”;而在中医师眼中,姜是温中散寒、解表止呕的良药,是平衡体内阴阳、驱散寒邪的珍贵存在。通过合理运用姜的药性,我们可以让这种普通的植物,在生活中发挥更大的健康作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姜虽好,但并非人人适用,例如阴虚内热或实热体质者需慎用。因此,无论是饮食还是药用,都应根据体质和具体情况来使用姜,让它真正成为我们的健康助手。

 

此文章还有以下语言版本: Melayu (Malay)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Pin It on Pinterest

Shar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