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不断上升,人们的工作压力增加,生活节奏的加快,猝死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人们在为生命逝去而惋惜的同时,也应该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给了心梗可乘之机。
不过,心梗突发前,我们的身体还是会发出一些预警信号的。
什么是猝死?
猝死,也被称为“突然发生和意外的自然死亡”,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急症。猝死即可能是由身体内部疾病因素导致的,如心肌梗死等;也可能是由身体外部原因造成的,如触电、溺水、创伤等。

哪些疾病可能引发猝死?
根据病因,可将猝死分为两大类,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在全世界范围内,心源性猝死约占猝死总数的80%以上,非心源性猝死约占20%。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猝死” 指的是心源性猝死。
引发心源性猝死的心脏疾病也可分为两类,即冠心病和其他心脏病。在冠心病中,急性心肌梗死最为常见;其他心脏病则包括心肌炎、心肌病等。
据统计,30-53岁,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段。
其生理上正是疾病形成的高危时期,社会中又正值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熬夜加班、饮食不规律、嗜烟好酒的高负荷时期,容易出现以冠心病为首,其次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导致的猝死。
猝死前有哪些前兆呢?
猝死往往来得非常突然,超过一半的人在猝死发生前几乎没有任何特异性征兆。但猝死并非完全无迹可寻,部分人在猝死前会出现心悸、胸痛、呼吸急促、头晕、乏力等表现。存在猝死高危因素的人如果出现以下征兆,需要高度警惕,建议及时就医。

1. 胸痛:
~ 胸部或其他相关部位(如喉咙、颈部、背部、左肩及左上肢、上腹部等)疼痛或不适感;可能提示急性心肌供血障碍,尤其在心绞痛首次发作或加重性发作时更有意义。
~ 其特征临床表现:
*起病急
*相关部位特征性疼痛和不适感
*可伴随有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出汗、恶心呕吐及频繁呕逆等。

2. 呼吸困难:
~ 主观上的一种“空气不够用”的痛苦感觉,严重时可出现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及端坐呼吸等。
3. 心悸:
~ 感到胸部受到撞击、心跳突然加速或停顿等,常伴随脉搏加快、减慢或不规则。

4. 心律失常:
~ 大多数人生活中可能都会遇到过某些心律失常,比如常见的“早搏”,但对心源性猝死有预测价值的心律失常大致可分为快速或缓慢两类,前者主要指室性心动过速,后者包括各种严重的停搏和高度传导阻滞。
5. 晕厥:
~ 由于大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短暂性意识丧失的一种状态。晕厥有时持续几秒钟后便能自行恢复,如果长时间不能恢复便会造成猝死。

6. 持续不明原因的疲乏:
~ 出现连续数天、数周不明原因的疲劳、乏力或伴有胸闷、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应警惕猝死的发生。
7. 大量出汗:
~ 在心源性猝死发作前,人体往往会出大量冷汗,全身皮肤湿冷不堪,这是心肌梗死发作的典型表现之一。如果既往无心脏病史,但突然出现乏力、大汗淋漓、心前区不适,甚至胸背疼痛等症状,应提高警惕。

8. 失眠与惊醒:
~ 长期睡眠不足不仅影响生活质量,更增加了冠状动脉猝死的风险,如果在睡眠中突然被憋醒,或患有阻塞性睡眠暂停综合征,这可能是夜间猝死风险增加的信号。
9. 其他异常表现
~ 平素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如果突然出现剧烈头痛,甚至伴有呕吐,应高度怀疑发生了脑血管意外,有可能引发猝死;突然昏迷可能由多种疾病所致,其中部分病因亦可引发猝死。
下节文章我们会说说关于“哪类人群容易猝死及如何预防猝死的发生”。
敬请期待哦!我们下节文章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