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经常动不动就调侃说你是不是肾虚啊?
那何为肾虚呢?这里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中医的肾与现代医学的肾脏是有区别的,现代医学认为的肾是单指肾脏这个器官,具有排泄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维持机体环境稳定及内分泌功能,而中医的肾可以认为是由各种功能组成的一个总称,类似与现代医学的系统,当然它由多种系统的功能组成比如生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所以不能简单的把现代医学的肾脏跟中医的肾划等号。
言归正传,什么是肾虚呢?在中医诊断里肾虚主要分为肾阳虚与肾阴虚、肾气虚、肾精不足等,要想知道具体的症状首先必须了解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肾为封藏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素问 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是指肾具有封藏储存人体精气的作用,肾通过藏精,为精气在体内充分发挥其生理作用而创造必要条件,同时拥有固摄作用,可以防止精、气、血、津液的过量排泄与流失,而肾的精气越满盈则人的生机越旺盛。若肾的封藏、固摄功能失常,则表现为男子遗精、早泄;女子带下过多、滑胎,或表现为遗尿、尿失禁、大便滑脱不禁、呼多吸少,动则气喘等病理变化。
2)肾为水火之脏:《理虚元鉴 卷之一》曰:“肾之为脏,合水火二气,以为五脏六腑之根”。肾为五脏六腑之本,主一身阴阳,为水火之宅,寓真阴(命门之水)而含真阳(命门之火)。五脏六腑之阴,非肾阴不能滋养;五脏六腑之阳,非肾阳不能温煦。所以当肾阳虚时,则表现为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或腰背冷痛、畏寒、四肢冰冷下肢为重、小便清长、面色发白、舌淡苔白、脉象较弱等表现;而肾阴虚时,则表现为男子阳强易举、遗精、滑精,女子阴血亏虚造成经血来源不足导致女性月经量少、闭经或崩漏,或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小便黄、大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病理表现。
3)肾主水:《素问 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 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是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又称为肾的气化作用。如果肾主水的功能出现异常,人体通常会出现尿少、无尿、肢体浮肿或者小便清长、尿频、尿多等症状。
4)肾主骨生髓:《黄帝内经》记载:“肾主骨,生髓,通于脑”。中医学认为肾是藏精的,精是生髓的,髓又分为骨髓、脊髓、脑髓三部分。骨髓藏于全身骨骼之中,起到营养骨头的作用,骨髓汇聚到脊髓,最终又汇入到脑髓之中,所以中医认为“脑为髓之海”。骨髓、脊髓、脑髓是人体的精华,是由肾精所化生的,所以脑的营养是来源于肾精的。如果肾精不足就会出现腰膝酸软、骨质酥松、骨刺、骨折、思维迟缓、精神不振、记忆力衰退、头晕、眼花、耳鸣甚至出现健忘症或老人痴呆等症状。同时中医也有“齿为骨之余”的说法,说明牙齿酸痛、松动、脱落等均为肾虚的表现。
伤肾的行为:
- 纵欲过度:性生活后的隔天如果出现精神倦怠、无精打采、工作不集中、腰膝酸软等表现就预示着你有可能纵欲过度了。适当的性生活对于改善身体功能,增进夫妻感情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次数过于频繁是会导致肾精亏损,影响身体健康,所以一般认为一周一到两次或性生活后隔天不感到疲劳,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为宜。

- 不良的饮食习惯:很多人喜欢吃口味过重的食物,所谓的肥甘厚味,尤其是太咸的食物会对肾造成很大的负担;不爱喝水也是会对肾影响非常大,肾主水,多喝水有利于排尿,因此每天应保持水分的摄入。

- 不良的生活习惯:经常熬夜不仅伤肝也会耗伤肾气,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此外,中医说“久卧伤气”长时间坐着或者躺着,长时间缺乏运动也会损伤肾气。还有就是工作时间过长,过度劳累或者工作压力过大,经常情绪不佳等都会损耗肾气。
养肾建议:
- 食疗:
补肾气的食物有:栗子、大枣、鸡汤、莲子、芡实等;
补肾阳的食物有:羊肉、韭菜、海参、干贝、牡蛎、鸽子肉等;
补肾阴的食物有:黑豆、黑米、黑芝麻、桑葚、枸杞等。
如果不确定自己属于哪种肾虚请咨询医师,切勿胡乱食用与过量。 - 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作息规律、不熬夜、戒烟忌酒、适量饮水等必不可少。除此之外,中医认为“动则生阳”,养肾的过程中适量的运动也很重要,跑步、骑脚踏车、打球都是不错的选择。因为“肝主筋,肾主骨”,适当的进行筋骨活动,有助于激活肝肾阳气,养筋健骨,通脉活络,增强抵抗力,达到强身健肾的目的。
药膳推荐:
1)百合莲子羹:

鲜百合 30g,莲子 30g,枸杞子 15g,冰糖少许,小火慢炖至熟烂,有补肾养阴,养心安神的作用。
2)六子补肾汤:

韭菜子、菟丝子、五味子、女贞子、覆盆子、枸杞子各15g,一起用小火煮后温服汤汁,每日一剂,具有补肾固摄的功效。
3)桑葚茶:桑葚15g、乌梅9g、冰糖少量,煎煮后当茶水饮用,可养阴、生津、止渴。
穴位按摩: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腰部有很多补肾的穴位,如命门穴、肾俞穴、腰阳关、腰眼穴等。

平常可经常按揉或叩击腰骶部,摩擦腰部两侧,活动腰臀部,能温肾阳、利腰脊、通经络。平时散步时,用双手背按揉肾区,可缓解腰酸症状。
此文章还有以下语言版本:
English (英语)


